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精选13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1

《教学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

二、指导预习:

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

(1)为什么称《后序》;

(2)诗集的命名由来;

(3)课文的主要内容(书序的一般格式);

(4)课文采用的表达方式和遣词造句的特色。根据要点让学生:

1.初读课文,给全文划分段落层次:

,虚词用法(三),并要求学生摘抄或画出有关例句):

莫知计所出:莫,在句中用作不定代词,充当主语,相当于“没有人”;所,在句中用作助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全句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所字结构,后面有名词“舍”(或名词性结构),则此“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

为巡船所物色:“为”和“所”相呼应,表示被动。

为巡徼所陵迫死:同上。

当国者:者,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的人”。

以上字词的释义或正音,不必在“指导预习”一栏中全部列出。为便于归纳,像一词多义的“使”“度”,还有“数”“分”“间”等字词可放在讲读有关句段时详细解释。

三、整体感知

按段落顺序进行,先作补充注释,然后朗读,并归纳段落大意。

1.第1段。

①萃——集。

②会使辙交驰——在元军逼近首都临安的情况下,南宋朝廷为苟延残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营求和。在文天祥之前,先后出使元营的有陆秀夫、刘(ji6)、杨应奎等人。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猜想元军统帅也还可以用言辞来打动的。意,猜想、揣度。

④觇(ch1n)——偷偷地察看。

本段大意:叙述出使元营的背景和意图。

2.第2段。

①予自度不得脱……叔侄为逆——伯颜尝引天祥与吴坚等同坐。天祥面斥贾余庆卖国,且责伯颜失信。吕文焕从旁谕解之,天祥并斥文焕及其侄师孟:“父子兄弟受国厚恩,不能以死报国,乃合族为逆,尚何言?”文焕等惭恚。伯颜遂拘天祥,随祈请使北行。

②“将以有为也”——语出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城陷,贼以刃胁降云(南霁云);巡(张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张巡、南霁云皆唐代名将,守睢阳,杀安禄山叛军十余万人,终因兵尽粮绝,城被叛军攻破,不屈而死。

本段大意:叙述被元营拘留的原因。

3.第3段。

①得间奔真州——天祥与其客杜浒等12人趁夜逃到真州。真州安抚使苗再城曾出迎,并共同商定以两淮兵为主力进攻元军的计划,所以下文说“中兴机会,庶几在此”。这计划后来未能实现。

②维扬帅下逐客之令——指李庭芝下令通缉文天祥一事。按:苗再成曾派20名士兵护送文天祥,抵扬州城时,夜方四鼓,听守门人说:“制置司(指李庭芝)下令捕文丞相甚急。”天祥不得不变姓名逃亡。

本段大意:叙述从京口脱险,辗转逃亡,达于永嘉的经历。

4.第4段。

①出无可奈何——“出”后省“于”,由于的意思。

②死生,昼夜事也——“死生”是偏义复词,偏“死”,“生”字无义。

③层见(xi4n)错出——不断出现的意思。错出,交错出现。

本段大意:抒发以死报国的心志。

5.第5段大意: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

6.第6段大意: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

补充注释:宋恭宗(年号德佑)在位仅一年。德佑二年三月,伯颜入临安,掳帝北去。同年五月,宋端宗即位于福州,改年号为景炎。

四、文本研读

1.用提问导入。

①学习这篇文章须用倒读法,请大家先看最后两段,说说它们属于哪一种表达方式?(说明。)

②说明了哪些问题?(见段意)

③试将所说明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书的一般常识(卷数、书名、作序时间);一类是有特殊内容的(结集目的)。

④在这两段话中,哪一句话是关涉全篇的?(“使来者读之,悲余志焉”。)

2.进行讨论(四人一组)。

①第5、6两段作为诗集的说明在书序体裁中是最不可少的,为什么被置于最后?

②前四段跟这两段有怎样的联系?

小结:

①前四段从总体上看,是用来说明诗的产生背景;分别来看,第1段说缘起,第2、3段说事实背景,第4段说作诗时的心态。知道这样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容。

②从第2、3段可以看出,诗集中卷次划分的标准正是这段所记叙的作者的行程;第4段是作者心志的集中描述,是为下文“悲余志”一语作铺垫的。

③先说背景后说有关诗集的问题,便无须再作任何解释,言简而意赅,有水到渠成之效。

3.板书示例(在全班讨论中随手写出)。

4.据板书即可归纳出记叙、抒情和说明相结合的写法(说明:由于第4段中也含有议论成分,把议论加进去也可)。

五、复述文天祥的遭遇

1.复述的准备。

分两步:先逐段讨论复述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全班齐读一遍。

第1段应注意的是:

①时间(只有两天,即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和“翌日”)。

②出使元营原因(兵临城下、“北邀当国者相见”)。

③作者的意图(“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④作者任职及官衔。

第2段应注意的是:

①主要是被拘留和被挟北行二事。

②先说初至北营的情况,后说情况的变化;说情况的变化,又是先说变化的原因,后说变化的过程。

③说被拘留一事,重在“求死”一语;说被挟北行一事,重在“隐忍以行”一语。

第3段应注意的是:

①重点是在真州和维扬两地的遭遇,一起一落要说得清楚。

②出北海以后只说南返的路线。

2.学生分段复述。(略)

提示:复述中可适当地利用注释中提供的史料。

六、文章诵读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出大的层次。可分两层:前一层(开头至“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抒发在所历险境中的情怀;后一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至段末)抒发作序时“痛定思痛”的情怀。

前一层是诵读中的难点。用“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统领出以下18个排比句,关键是要记住这18个排比句的.顺序。以下是按行程排列的简表,有助于记忆(学生边读边归纳)。

①在临安城外北关:诋大酋;骂逆贼;与贵酋争曲直。

②京口至真州:备不测;为巡船所物色;逐之城外。

③在扬州:竟使遇哨;进退不由。

④扬州至高邮;桂公塘土围中;贾家庄受凌迫;迷失道;避哨竹林中;制府檄下。

⑤城子河至通州:舟与哨相先后;至海陵,如高沙;道海安、如皋;几以不纳死。

⑥航海南归:以小舟涉鲸波。

2.诵读练习。

基本方式是齐诵、自由练习诵读、诵读的检查。以下是指导诵读的要点:

①可以分层练习,难背诵的地方(主要是上表中③④⑤三项,即由扬州经高邮至通州这一段经历)要反复进行练习。

②要提示学生,18个排比句中包含着叙事成分,作为前两段概括叙事的补充,但它们的基调是抒情,抒发了作者为国捐躯、万死不辞的情怀,读时要表现出这种基调来。

③为了有效地表现出这种基调,首先要突出各句中的重音,如“诋”“骂”“争”“备不测”“物色”“彷惶”等等;其次要注意停顿,每个分号处都应有较长的停顿。

④要细心品味两上“呜呼”和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是有区别的。第一个“呜呼”表达了已将生死置于度外的感情;第二个“呜呼”表达了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伤痛;第一个“矣”处于统领句末,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宜重读;第二个“矣”处于前一层结句之末,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宜轻读;第三个“矣”,处在文意转折(“而境界危恶”)之前,宜急收。

⑤后一层(第二个“呜呼”至段末)语气逐句上升,至痛如何哉”达于高潮。

七、归纳中心思想。

1.讨论问题。

①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②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③“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删去后并不影响上下文的连贯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④文末特地点出诗集的题名,有什么含义?(以磁针南指比喻作者效忠祖国的强烈感情。)

2.中心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在国难当头时刻锐身自任的气概、坚贞不渝的节操和以死报国的决心。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13

一、设计理念

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进行学习;以读为主线,积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口语表达、审美想象等能力。

三、学习重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四、学习难点

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情感。

五、学具准备

电脑、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等。

六、教学方法

观、读、说、写四结合。

七、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八、教学过程

(一)展示录像,激趣导入

多媒体出示电视纪录片《长江三峡》

画外音导入:同学们,对于长江,我们应该不陌生。她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母亲河。它那壮丽的景观,令多少神州赤子心驰神往,豪情万丈!今天,在作家刘白羽先生的指引下,我们就来“游览”长江著名的景致——三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培养自主探索能力)

提示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学生分小组自学,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出示的以下问题:

①三峡江流给你的总的印象是什么?

②课文是怎样突出描绘三峡激流的气势的?从浩浩荡荡的长江,你会引起哪些联想?激发什么样的情绪?为什么说三峡是美的?

③作者说,他“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雄伟”表现在哪些方面,“瑰丽”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④你觉得,在文中,作者试图表现自己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

明确:

①长江三峡,给人总的印象是山陡、流急、滩险。

②长江三峡,江水“激流澎湃”“雷霆万钧”,一路穿群山,过峡谷,滚滚向前,势不可挡,作者从各个方面烘托、映衬、描绘了三峡江水的浩荡气势。

写山:悬崖绝壁,层峦叠嶂,万仞高峰,山势奇绝,奇峰突起,高与天齐;写水:万水奔腾,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漩涡密布,浪涛翻涌;写云雾:云海茫茫,云蒸霞蔚。

崇高险峻的山,涌动如海的雾,衬托着汹涌奔腾的长江,使作品波澜壮阔,声势浩大,雄奇壮美。

从如此雄壮的长江,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澎湃的激情,从如此壮美的长江,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大自然的无比伟力。我们在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会产生强烈共鸣,引起无尽的联想,联想到我们身处的“大时代”,联想到我们的“全部生活”,联想到开放改革的汹涌大潮,联想到我们的革命生活,一种“雄伟”“豪迈”的感受,便会油然而生。

③作品中描绘了三峡江水、山峰、云雾,给人以崇高的美感,作品讴歌了自然的伟大,更赞颂了人类的伟大,人与自然构成了世界。作品写山势、写水势、写激流、写险滩,都突出了“雄伟”二字,写云霞、写浓雾、写野草、写传说,皆紧扣“瑰丽”一词,创造出奇美的意境。

④作者试图表现的主题思想:课文以“江津号”的航程为顺序,记叙了作者航行过三峡时的见闻感受,描写了三峡气象万千的瑰奇景象,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同时通过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革命的航船就是要在急流险滩中破浪前进的哲理。

(学生可以各言其志,语言文字可以不尽相同)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①课文中的行文线索是什么?(或: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②划出课文中描写山水云雾的句子。

③课文四个部分是依据什么划分的,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④三峡景物各有什么特色?

明确:

(1)作品以“江津号”的航程为顺序,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双线交织结构作品。

空间: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时间:日出前——日出后(八点二十,八点五十,十点)——上午(十点半,十一点十五分)——中午。

(2)作品从山形水势、山光水色、云涛雾海等各方面,运用丰富的动词、形容词描绘景色,使作品写景生动形象,有声有色,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3)作品概括“江津号”的不同航程与不同江段,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子,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

第二部分: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第三部分:写穿过巫峡时所见奇秀景观。

第四部分:写船在险恶的西陵峡上航行的情景和作者的感受。

(4)长江三峡,景色各异,雄伟瑰丽,像交响曲,可概括为: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

2、读第一部分并分析。

提问:

作者说:“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飞翔”用得恰当吗?为什么?

明确:

这句话是作品的“神”,起提起全篇的作用。“雄伟而瑰丽”,概括了三峡景致的特点,下文的具体描写,都是围绕着这特点进行的。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方法,把长江三峡比喻为一支交响乐,非常恰当,因为作为本体的三峡与作为喻体的交响乐之间有共同之处:二者都激越雄壮,声势浩大,催人警醒,令人振奋。通感表现作者的新奇。

“飞翔”一词用得恰当。一方面,它写出了山陡流急的形势,使人不禁想到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情画意;另一方面,它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在航行中寻兴奋、激动、神采飞扬的心情。

3、读第二部分并分析。

提问: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来写瞿塘峡的“雄奇”?用了哪些词语?写了哪些方面?

明确: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采取绘形绘声绘色的手法来状写瞿塘峡的雄伟奇观,并引用诗谚为佐证。

形:“悬崖绝壁”“中间一条狭长的江面”“江随壁转”;

声:“雷霆万钧”“激流澎湃,涛如雷鸣”;

色:瞿塘峡口“蓝天”“金色浮云”“银片样发亮”的白云、“红雾”“绛紫色山峰”。

这一段主要写了瞿塘峡的山陡、江狭、水流急。

这一段的描写,先总括其雄奇,继之引古诗古谚为佐证,后直接描写,有古有今,古今对比,有虚有实,有声有色,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浸透字里行间。

4、读第三部分并分析。

提问: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写巫峡的秀美?引用了哪些神话传说?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

作者在这一段,主要用了丰富而贴切的比喻来描绘巫山的隽秀,如第5段中的山岩、草坡、山峰等。作者在这一段引进了美女峰的传说,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丰富了作品内容,并使作品富有浪漫气息。作品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云雾、阳光、两岸的山岩、草坡、野草等,所有这些描绘,都体现出巫峡的“美”。你看那“山如斧削,隽秀婀娜”的峰峦,那与阳光交织“神妙莫测”的白云,那“滚滚向上”“云蒸霞蔚”的浓雾,那神奇秀丽的美峰,那墨色的山岩,那幽然的绿草,那红艳艳的野草,那在江流中“象一个崇山峻岭中漫步前行的旅人”的航船,那盘旋在万山之上蓝天之下的苍鹰……这一切美景,都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感染。

5、读第四部分并分析。

提问:这一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西陵峡的凶恶?引用屈原、王昭君的传说有什么作用?作者在这一部分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

这一部分首先交代“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然后重点写了三个著名的险滩:泄、青、崆岭。

泄滩:凶险在漩涡多。

青滩:凶险在江面落差大。

崆岭滩:凶险在暗礁密布。

作者在这一部分引述了屈原、王昭君的故事,不仅加深了文章的思想意义,也使文章在结构上和情调上有密有疏,有缓有急。

在这一部分,作者揭示了这样一条哲理:人类在一切斗争中,只要掌握住事物的客观规律,急流勇进,就一定能够排除万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四)小结:三峡特点

(五)自主探究作业(研究性学习作业)

请你在仔细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说说文本对你写作的指导意义。(学生仔细探究,得出部分“写作特色”即可)

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1、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统一。作品是游记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真挚情感,使作品充溢着诗一般火势的激情。他用满含情感的语句,摹山状水,绘云画雾,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条逼真的山水画廊,而在写景抒情的过程中,又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那就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更伟大。我们如果展开想象的翅膀,就会看到,作者所乘的“江津号”在滚滚的江水之上,巍巍群山之中,破浪前进,百折不回,长江是险恶的,但人类能够战而胜之,这不正是人类的伟大力量的明证么?课文的第8自然段结尾,作者又用点睛之笔,揭示了革命就要冲破险阻,百折不挠的哲理。

2、联想丰富自然,充满浪漫气息。作品在写景过程中,信手拈来地引用了古诗、古谣、历史故事以及神话传说,联想自然,毫无生硬之感,可谓如行云流水,潇洒自然。这样写不仅使文章内容丰富,知识性强,而且对表达主题思想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又使作品富有浪漫气息,给读者以广泛的审美空间。

3、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景抒情。

(1)比喻:比比皆是,丰富而有变化,贴切形象,生动自然。有明喻“前面天空上露出一金色阳光,象横着一条金带”,有暗喻“我们简直不象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全文共用比喻十八处之多,手法随机变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拟人:“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江流刚奔出巫峡,还没来得及喘息”等句子,运用拟人,使作品生动形象,渲染气氛,引发联想,耐人寻味。

(3)通感:通感是两种感觉的沟通,以视觉写听觉,以听觉写味觉等,它可以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能更深刻细致地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引起读者更多联想和想象,因而更有艺术感染力。

“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是比喻、拟物、也是通感,把视觉形象三峡江流,写成听觉音响交响乐,而又用视觉词语“雄伟”“瑰丽”修饰听觉音乐交响乐,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余地。“绿茸茸的草坂,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也同样是视听的沟通。

4、语言优美精炼,生动形象。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优质课教案推荐度: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优质03-15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11-24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02-17

高中语文必修课教案范文06-2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套教案05-16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02-16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相信未来》教案09-16

高中语文必修《诗两首》教案06-2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雨巷》教案11-18

《祝福》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