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历史上册课本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历史上册课本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图中找出帝国主义侵略军事集团的名称及主要参与国。
4.大战的导火线、爆发的时间、标志及扩大。
5.,简述西欧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
2、阅读教材52——53页,分析欧共体建立的原因、欧盟建立的大致经过。
3、阅读教材53页,列举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二)设问导读
1.—19页,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上面临怎样的局面(背景)(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多媒体出示背景
(1)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表。
(2)中国、印度、美国的工业的对比表格。
(3)毛泽东的话语。
教师归纳背景1: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水平背景2:我国工业水平落后
【教师提问】=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变当时的经济状况,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
学生回答:制定了
[教师引导]对于课本上“动脑筋”栏目中小女孩提出的观点应该怎样看待呢我们说,看待任何事物,必须放到当时的环境中去,解放牌汽车也是这样,我们应当看它诞生的意义和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而不能拿它和现在的产品去比。
[教师过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4年9月,内容,初步了解本节课讲述了哪些内容?并写在下面。
(二)局部揣摩:
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从整体上对本节课有所认识。
预习任务一:详细阅读课本62—63页,了解秦朝的暴政。
暴政的表现:(1)繁重的;(2)沉重的;(3)残酷的。(秦二世更加残暴)
(记住:秦朝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预习任务二:详细阅读课本63—64页,掌握秦朝末年的农民战争及西汉建立的相关知识。
1、第一阶段:由陈胜、吴广领导
(1)时间:(2)政权:在称王,建立政权
(3)结果:起义失败
(4)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
2、第二阶段:由项羽、刘邦领导
(1)战役:时间,名称,以少胜多,项羽大败秦军。
(2)战役结果:秦朝灭亡
3、西汉建立:年,建立汉朝,定都,刘邦就是。
【课堂设计】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09年7月的淮北平原,突然下了一场罕见的大暴雨,这场雨一连下了十几天,淹没了道路,雨刚停歇,就有许多人聚集在大泽乡的山坡上,因为这场雨延误了他们去渔阳守边的行期,按秦法规定,误期当斩,面对着死亡的威胁……(他们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结果如何?同学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秦朝末期的那段历史。
二、交流展示:
1、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导入框的文字和图片。(媒体显示图片)
学生思考: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学生们自然会想起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在古代修建这样庞大豪华的宫殿群,需要怎样的艰辛劳动?
2、分组讨论(四人为一组)
话题: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各小组讨论后派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收集归纳整理。(媒体显示)
秦的.暴政表现在:徭役和赋税很重,刑法残酷,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举例说明)不仅如此,宦官赵高掌权,政治变得更加黑暗。秦朝暴政在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3、学生自主思索:
在这种情况下,你知道人民会怎么样?最初点燃战争的“导火线”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媒体显示)
战争的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战争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4、分组学习:“陈胜、吴广起义“
小组讨论,按“时间、地点、领导人、经过、结果”可以自行拟订一个表格,在书中找出这些内容。然后小组交流,理请线索。
5、学生自主思考:陈胜、吴广直接领导的起义失败了,秦末农民战争就此结束了吗?
通过阅读教材,学生知道,不仅没有结束,大泽乡起义的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那么在这之后,是谁又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最后一框“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6、合作探究:
学生首先自主学习,然后讨论搜集那个时期的成语故事。
注:最熟悉的是“破釜沉舟”、“约法三章”、“霸王别姬”等,通过这些成语故事,把同学们带入那个时期的历史故事中去。
①同学们细说“破釜沉舟”。从而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以少胜多的“巨鹿之战”中,是项羽大败秦军主力,项羽因此英名远扬,成为各路起义军中公认的领袖。
②同学们细读P59小字“楚汉之争”。细说“约法三章”成语故事。知道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③引导探究分析“楚汉之争”的最终胜利者为什么是刘邦?并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新的朝代西汉,定都长安。
三、拓展提升:(教师寄语:通过讨论增长自己的见识!相信自己!)
关于陈胜、吴广起义,某同学这样写到:“公元前207年,九百多个贫苦农民,被征发到咸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巨鹿,遇上连日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朝法律,误期者要被处斩。他们的小队长陈胜、吴广,设计杀死押送的军官,号召大家起义。秦末农民战争爆发了。”
回答下列问题:
(1)这位同学写的对吗?如有错误,请在错误处划线并改正。
(2)如果陈胜、吴广在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处理: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自己独立思考写出答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达成共识。
九年级历史上册课本教案 9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显著对比中知道是改革使人们在社会生活方式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提高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实行能者上岗,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放成龙从小到大照片,请学生发现照片之间的区别和变化。
教师小结:你们想了解成龙小时候到现在这期间人们生活的变化和变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二)讲授新课
1、服饰的变化
幻灯片放映改革开放前后的服饰图片,让学生发现并总结改革开放前后的服饰特点,并进行对比。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前颜色非常单调、单一,改革开放后名牌服装争奇斗艳,而且服装不但成为人们穿着、用的东西,还是显示人们个性、风格的一种亮丽的风景线。
2、饮食的变化
幻灯片放映改革开放前粮票、油票和厨房的图片,教师讲解粮票、油票的用途:油票和粮票就是当时改革开放前的那段时间的钱,只有用这个才能买到吃的、喝的,实行着统分统配的政策,规定了你一个人一个月能有多少规定量,油有多少斤,粮食有多少斤。学生总结改革开放前物资非常紧缺。
幻灯片放映改革开放后人们饮食的图片,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谈谈现在饮食的特点。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之前匮乏单调,甚至温饱都困难,之后讲究营养均衡、绿色食品、粗细搭配。
3、居住条件的变化
幻灯片放映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初和现在的居住条件图片,学生观察居住条件循序渐进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进行对比。并引入“四大件”的知识。
教师总结:外部:改革开放前就是看看哪边的风水好就在哪边建,现在要整齐规划,粉刷漂亮。内部:从旧“四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到新“四大件”(汽车、***、电脑、数码相机)。
4、出行方式的变化
询问学生的出行方式,引入改革开放前,人们是怎样出行的。幻灯片放改革开放前后交通工具的`图片,通过蒸汽火车使学生联系已学过知识。对比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初和现在的出行图片,学生总结变化趋势。教师总结:道路设施逐渐完善,出行方式多样化。
教师提问:从这些图片中能发现什么问题?应如何解决?
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教师提问:人们生活方式变化有哪些原因?给学生2分钟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前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改革开放后是由于经济迅速发展、物资丰富、城乡居民收入极大增加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
5.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学生自主探究,看教材、互相讨论,完成改革开放前后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对比的表格。
教师最后总结。
教师提问:就业制度的变化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自主择业带来个问题是弱势群体,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弱势群体呢?
学生思考,互相讨论回答。
(三)巩固提升
通过随堂练习,学生对本课的重难点尤其是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加深理解。
(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教师引导小结,感受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的实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学生完成练习作业。
板书设计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衣食住行的变化
服饰;饮食;居住条件;出行方式。
2.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九年级历史上册课本教案 10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层层分析,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学习重点
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三、学习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四、知识链接
略
五、学习过程
1、预习自测:(学前准备)
复习提问: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2、小组合作:(探究、展示)
全课学完后请学生就本课内容,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
问题探究:
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3、精讲答疑:(体现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讲授新课:
(一)、唐朝建立和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4、唐太宗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著称。他任命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他们是“房谋杜断”。
5、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6、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然后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后,小结: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二)、女皇武则天:
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掌权,高宗死后,武则天做了皇帝,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还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后来的姚崇、宋就是她提拔的,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郭沫若这样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三)、开元盛世:武则天之后玄宗即位后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四)、总结:(自我总结、自我测试、当堂反馈)
【九年级历史上册课本教案】相关文章: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08-25
初三上册历史教案09-07
初一历史上册教案04-18
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09-11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优秀02-01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最新范文02-23
五年级上册《鲸》课本原文07-24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08-30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的教案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