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通用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有哪些比较仙气的英文昵称?1、baiForget the past(念旧)2、Tsundere(傲娇)3、Invader(瑾年)4、Summer(初夏)5、Gardenia(栀子)6、Nooneandyou(无人及你)7、Beginning(始于))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

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新课导学(第1课时) (3分钟)

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问题,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

(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回答问题,并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

提出问题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有凸透镜,但有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异,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景,从而提出问题。)

猜想

继续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的同相点及不同点,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

(学生讨论、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情况,做出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

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

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实验观察什么、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位置。

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

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鼓励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填写黑板的数据.

(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

回顾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焦距.)

进行实验

教师事先画好表格,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分二人小组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记录、思考、作答。)

分析和论证

(第2课时)

(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

当f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2

一、教材分析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光学部分的重中之重,呈现规律较多,变化相对复杂。也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要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要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方法,提升学生对证据的分析和论证能力。同时,本节以及本章的知识,都是对第四章光现象的进一步延伸与细化。也对后面的《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学习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找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教学设计与过程实施

1.教学流程设计

本节课按课标要求共设2课时完成,其教学环节如下:

2.教学过程实施

第一课时

(1)巩固旧知——生活中的几类透镜成像特点以及实、虚像

【学生活动】完成学案表格内容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认识物距(u),像距(v)

【设计意图】使学生发现凸透镜可以成不同特点的像,并知道通过凸透镜成虚像时,像的特点如何去看。

(2)模拟体验——正确使用实验器材

【教师活动】介绍所用实验器材,并带领学生通过一次次改变物体到凸透镜的位置(由远到近),找清晰的像,并观察像的特点,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在光屏上看不到像时(成虚像时),如何去观察像的特点。在此之前,提出问题: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如何调节实验器材?并指导学生调节仪器。

【学生活动】按老师的引领,每次移动光屏找最清晰的像,并读出此时的物距,像距,并会表达此时像的'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会使用实验器材,并会读,会看(物距和像距)。知道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必须把F光源、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节在同一水平高度上。

(3)提出问题——成像不同的原因和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活动】通过上述体验模拟生活中的三类透镜,提出既然这三类都是凸透镜,那么它们所成的像,为什么会有不同?引导学生,在上述模拟时,在改变着什么?

【学生活动】进行猜想,可能与物距有关。

【设计意图】引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要探究的目的——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4)进行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师活动】既然上面的目的是要探究像的特点与物距的关系,那么我们要改变物距,那改变物距得有个参照,就要参照这个透镜的焦距、二倍焦距。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学生在实验时的错误,并指正。

【学生活动】两两合作,完成实验数据的记录。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5)分析数据,交流讨论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分析数据(让一组学生将其所有数据写在白板的表格中),找出所有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数据,将其物距与f、2f对比。

【学生活动】在教师带领分析一组数据后,2人合作,分析其他不同的数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交流讨论】学生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去分析以下问题:

①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②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实像?

③像的正倒: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结论,得出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虚像与实像的分界点以及虚像都是正立的,实像都是倒立的。

第二课时

(1)合作复习的——巩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活动】对子互说

(2)交流讨论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当u=f、u=2f时,成什么样的像?

【学生活动】通过实验再次去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进而完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flash动画——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师活动】演示,由远到近移动物体。

【学生活动】观察像的特点,以及此时物距、像距所在的范围,并在相应的工具单上完成光路图(凸透镜三条特殊光线)

【设计意图】从光路图的角度,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知道像距和物距所对应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应用。

【教师活动】通过flash动画,让学生去观察,当物距增大时,像距如何变化,像又如何变化?

【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

【设计意图】得出:物近像远像变大。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实验前,为什么要调节F光源、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器材去解决

【学生活动】2人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知道实验前一定要进行调节实验器材,同时,明白此类型题如何去做。

【教师活动】flash动画,找到物体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的物距和像距,提出:此时是哪种应用?若现在将物体和像的位置进行对调?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明白像物对调有何变化。

三、教学反思

很荣幸,成为了东胜区教育界的一名老师,也很荣幸参加此次20xx年青年教师汇报课。更荣幸的是,收获到了各位名师和前辈们耐心的指导,让自己能尽快融入这个大群体。通过此次汇报课的讲解,存在的不足仍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控,时间的把控等方面,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比起来,仍有所欠缺,甚至出现没有完成的情况。

(2)课堂教师讲仍多于学生学,老是对学生不放心,导致有些内容重复出现。使课堂的教学更为繁琐。

(3)对于教材以及教参的解读,不够细致。

(4)对于本节探究性实验,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但在实际课堂的教学时,头重脚轻,导致对重点的内容出现了潦草一过的情况。

(5)对于板书的设计,仍有待提升。

针对以上的不足,我想在今后,仍需对这些进行改进,仍需要虚心向各位优秀的名师和前辈们学习,虚心听从他们的指导,认真思考,专研教材和教参,为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前进!

四、活动感悟

通过此次活动,我也感受到了各位青年教师都各有所长,对我启发较大的有:

1.李明浩(一中南),他能通过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很好地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在课堂中给学生指出,并进行了更正。

2.付琪,她通过利用构建图示法,给学生去讲解此规律。虽然对于此阶段的孩子,可能理解不了,但是我想如果这种方法,一直延续下去,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

3.一中西校区的冯永贤,他巧妙地完成了此次探究性实验课的讲授,不仅培养了每个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而且很巧妙地将数据结果与透镜的一倍焦距、二倍焦距联系起来,在课上,利用最后的时间,还提出了一些较有思维性的几个问题,达到了真正探究性实验的目的。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3

【三维目标】

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2、能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2、难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用具】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用小玩具按照课本P61图3-47所示的方法做一个实验,移动放大镜或白纸板的位置,会在白纸上看到怎样的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教师: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我们知道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那么,要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就要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在此,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向学生介绍光具座的正确使用方法,同时指出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由于不同组桌面上的凸透镜的焦距不同,你们想通过什么办法得知凸透镜的焦距?(实验测量,也可查说明书)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步骤。让其中一组把实验步骤向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可行,给予肯定;如果不可行,应予以纠正。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比一比,哪个小组实验做得最快、最好,要注意分工合作。

5)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数据,用自己的话把凸透镜成像规律表达出来。

6)交流与合作请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实验研究的结果,看看得出的规律是否一致。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放大镜的有关知识:

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使用放大镜时要想让物体的像变大些,应怎么办?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或做过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思考:若两个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的厚度对放大倍数有影响吗?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观察图3-50: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及用其观察到的像。

二、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本节的学习进行归纳,特别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2、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3、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

四、反思

本节教学安排及设计还是比较充分的,按照科学探究的思路,从问题的提出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进行到结论的得出,学生做得既全面又准确,效果较好。

五、板书设计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4

【学习目标】

知道凸透镜所成像性质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会从现象中归纳 出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习过程】

1.实验引入

演示本中实验,根据实验现象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阅读本,知道物距、像距

引导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影响因素作出猜想

2.实验探究

帮助学生认识并组装实验台上的器材,分析实验的步骤及实验数据的处理,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

次数像的性质焦距

f/cm物距

u/cmu与f

关系像距

v/cmv与f

关系

1倒立缩小的实像

2倒立等大的实像

3倒立放大的实像

讲解:当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没有像时,把光屏取走,透过透镜看蜡烛,并完成下表。

实验

次数 像的性质焦距

f/cm物距

u/cmu 与f

关系像距

v/cmv与f

关系

4正立放大的.虚像 不填不填

3.分析与认证

当物距 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像;当物距 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像;当物距 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 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像。

4. 评估交流

学生阅读本,讨论本的相关问题,尤其要鼓励学生讨论自己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

5.典型例题

例1 在“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 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和e点,如图所示,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

1)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图上出现的像最小;

2)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3)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不出现烛 焰的像.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凸透镜。)

教师引导: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展示: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特征,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有何不同?(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较近,成放大的实像。)

教师讲解: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与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可能与物距有关,有的认为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白色硬纸板、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的作用: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格?

提示学生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和透镜的焦距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的变化时,重点关注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具体实验步骤:

①每组选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记录其焦距,再组装实验器材,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将烛焰向凸透镜由远及近移动,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完整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规律,多测几组,并记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对组装和操作有问题的同学进行指点和帮助。

分析与论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环节三:巩固提高

提问: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分别是什么位置?(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用顺口溜记忆: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作业:思考用照相机照相时,发现底片上的像有点小,想要使像更大一些应该如何操作?

四、板书设计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请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引导: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讲授

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离凸透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讲解: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出示实验器材:蜡烛、白色纸板、光具座等,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使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小组讨论:根据现有实验器材如何判断成像的特点呢?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请学生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十分钟的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在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物距在焦距整倍数前后的成像情况。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实验步骤为:(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记录物距和像距,同时观察像的大小及正倒的变化规律;(2)不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调节光屏的位置,多测几组,记录数据;(3)继续向凸透镜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位置,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记录数据。

教师提问:为使像能够更好被观察到,烛焰、凸透镜、光屏应该如何放置?

学生:应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请大家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书上表格内。

分析与论证:根据实验数据,与学生共同总结实验规律,并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三)巩固提高

焦距与像的虚实、正倒、大小有什么关系?

(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学生总结。

2.作业: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3)能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等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通过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物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理解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难点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准备

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火柴等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展示一些凸透镜成像的图片,如放大镜下的物体、照相机拍摄的照片、投影仪投射的画面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

(2)复习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铺垫。

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

凸透镜成像的大小、正倒、虚实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例如,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凸透镜的焦距等因素有关。

(3)设计实验

①介绍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

②讲解实验方法: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节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改变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光屏上像的性质(大小、正倒、虚实)。

③确定实验步骤:

a. 先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逐渐向凸透镜移动,观察光屏上像的变化。

b. 记录每次实验中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 u)、光屏上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 v)以及像的性质。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5)分析与论证

①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物距、像距与像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②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a. 当 u>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2f。

d. 当 u=f 时,不成像。

e. 当 u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掌握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提高了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不够熟练,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总结能力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2)能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物距、像距和像的性质。

(3)会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科学探究过程。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2)通过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的实用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和理解。

难点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准备

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火柴等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凸透镜成像的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凸透镜成像的大小、正倒、虚实与什么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教师引导学生从物距、焦距等方面进行思考。

(3)设计实验

①介绍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

②确定实验方法: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节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改变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光屏上像的性质。

③设计实验表格,记录物距、像距和像的性质。

(4)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5)分析与论证

①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物距、像距与像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②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a. 当 u>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当 u=2f 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c. 当 f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体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器材的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指导。同时,在讲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时,可以结合更多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3)能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等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2)通过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物距、像距与成像特点的关系。

难点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分析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准备

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火柴等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视频,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的成像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

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像的大小、正倒、虚实与物距有什么关系呢?

(2)猜想与假设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猜想。例如,有的学生可能会猜想物距越大,像越小;有的学生可能会猜想当物距大于焦距时成实像,物距小于焦距时成虚像等。

(3)设计实验

①介绍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火柴等。

②讲解实验方法: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然后改变物距,观察像的性质和大小,并记录物距、像距和像的特点。

③确定实验步骤:

a. 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 u>2f,调整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和虚实,并记录物距 u 和像距 v。

b. 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 2f>u>f,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c. 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 u<f,观察此时的成像情况。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5)分析与论证

①组织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像的大小、正倒、虚实与物距的关系。

②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a. 当 u>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 f<v<2f。

b. 当 2f>u>f 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 v>2f。

c. 当 u<f 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6)评估

①让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反思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如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数据记录是否准确等。

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实验,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课堂小结

(1)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强调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凸透镜成像的现象,并尝试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解释。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掌握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猜想,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同时,要及时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确保实验的安全和准确性。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相关文章: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08-10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04-08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10-27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诀及解释09-05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什么09-14

《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08-03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10-13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诀是什么10-27

《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稿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