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人间》有感(15篇)

读《在人间》有感(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在人间》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在人间》有感1

如果不是在“叙事者·共读”里,我永远不会读汪曾祺的书,但是,四月份共读书目是他的《人间有味》,恰逢我能够静下心来的心态,于是,感觉不错,尤其是无聊的时候,看本书吧,茶桌上好几本书,翻看之后,兴趣不大,就起身去寻找我的《人间有味》。

那么这本书的魅力是什么呢?首先,我觉得这本书没有世俗的一些东西,比方说铜臭味,比方说名利场,比方说成功学,更没有美色。而有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幸福”。

汪曾祺的童年是幸福的,有父亲的陪伴,三位母亲的喜爱,还有三婶的偏爱,所以,汪曾祺从小就是生活在衣食无忧,备受疼爱的环境里。

汪曾祺的求学生涯也是幸福的,读到他的书才知道,他的'很多书是在茶馆里写成的,并且,他的大学时期,风气很正,大家都是读书,码字,起码他是在这个圈子里。

我最羡慕的是汪曾祺后来的生活,可以去老舍家里做客,和老师沈从文密切来往,还有赵树理,总之,想到一句话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多么令人向往,大家以文为友,高聚一堂,期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真是其乐融融,令人难忘。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至于汪曾祺所遇到的美味,则更是不胜其数,当然,还要遇到他这位“什么都敢吃”的美食家。至于美味,我也略有感触。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大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过年的时候,住在农村的我们一家子进城采购年货,买了好多好吃的,其中就有肉制品。回到家里,大人切了一个肉球,哇,那叫一个香啊,类似于今天的金华火腿,我拿着一片,站在家里小院子最南端、也就是前边邻居的屋后墙跟的几棵杀了好几年的横着放的榆树棒上,上下荡呀荡呀,吃呀吃呀。边玩边吃,那心情,可来劲了。

到了现在的城里,吃过无数的酒席和饭店,最喜欢自己家跟前的一家馆子。小河虾上来了,那叫一个“酥”。原来吃小河虾嚼完之后,只剩一嘴皮,吱吱楞楞的,现在,小河虾的须子都很舒展,只不过炸的透酥,本来的皮硬倒成了亮点,吃不够的感觉。接着上来三鲜馅的饺子,咬开看到韭菜还是嫩嫩的绿色,入口是生韭菜的辣,但随之而来的,是满口的鲜,最后是美,味美。

除了食物,我觉得啤酒也是可以说一下,可能由于我姥爷是橱子,我妈妈喝酒,我爸爸也是好这口,而我,有点小酒瘾,但我没勇气挑战白酒,有一年我和爸妈带着一瓶好酒去看我二大爷,在饭店坐定上菜之后,我给他们倒完酒之后,爸爸怂恿我喝口尝尝,我遵命端酒,喝了一大口,我尝到酒的绵柔之香,从此吓得我对白酒是敬而远之。因为,我感觉到了未来的危险,凡是这样的事,我都是决绝地告别。但我允许自己来点啤的。

尤其是夏季,炎热酷暑,来个凉菜,再来个肉串,喝上一口,有点苦,有点麻,真是爽口。这大约也是人间之味,也可能是人生之味。

人间有味,人生在于遍品之。

读《在人间》有感2

读了《人间有晴天》这本书,我的眼眶湿润了,我完全被主人公的父母对她的爱感动了。

虎娃是个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孩子。她的成绩在班中名列前茅,而且很会玩游戏。

虎娃是一个帮助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的人,她在家里帮助父母,还跟外婆一起去摘豆子。读到这,我不禁联想到了自己,我们也是十二岁,我们却在家里什么事都不做,还埋怨父母做的不够好,如果是我做,我会比他们做得更好吗?我也许会回答:“我又不是大人,何必要做呢?”这个思想使我们就连叠一条被子、铺一条毯子都不会做,甚至整理自己的书包都要父母完成。

虎娃因为她的外婆死了,又觉得妈妈令她丢脸,内心世界被重创,决定跟姨妈去大城市生活,可临行前的一场暴风雨改变了她的看法,感受到了妈妈对她的爱,也飞外了欣赏爸爸的特殊的长处,又决定留下来,是一个勇于接受事实的人。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的小孩,遇见一点点小挫折,就不敢面对,这是懦弱的表现;而有些人,没有被它们吓倒,而是勇于接受事实,永不退缩,这就是勇者。

虎娃的父亲是一个忠守岗位、勤劳能干的人。在暴风雨来临之前,他就把老板辛辛苦苦培育的茶花安排在室内,还叫虎娃往大路走回家,让虎娃安全到达。

虎娃的母亲是个天真、爱孩子的人。在暴风雨的时候,她不顾生命危险,到狂风中却寻找自己的孩子,摔了一跤又一跤,摔倒了又马上站起来。也许是母爱的伟大感动了上苍,终于找到了虎娃。

这本书给我了无数启迪,让我回味无穷。

读《在人间》有感3

《在人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一部。

当我重重地把最后一页书合上时,高尔基对书中主人公阿廖沙那坎坷的生活和对知识的渴求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怜惜,打抱不平的精神总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阿廖沙,一个平凡的孩子,却过着不平凡的日子。他被生活所迫到大街小巷,自己寻找工作,自己赚钱养活自己,可曾想过,当时的他只不过是一个11岁的孩童罢了。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守夜工,佣人等各种低下的工作。七岁时,由于家庭生活拮据,外公便把他一家名叫“时式鞋店”打工,店中有一个爱发脾气的老板娘,让他每天做很重却吃不饱的活。阿廖沙想逃离这个讨厌的地方,但由于不小心把手烫伤了,被送进医院。醒来的时候,惊喜的`看见外祖母在他的眼前,于是他非常激动地说:“我是多么的爱您啊外祖母!”而外祖母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看着阿廖沙。这就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对待自己的外孙,这哪儿有一点儿人间亲情。

最让我感到难忘的是阿廖沙在船上那艰难而又快乐的生活。在阿廖沙终于逃出鞋店后,在船上找到了一份工作,并认识了一位船工斯穆雷。他不仅关心阿廖沙,还让阿廖沙在工作做完后给阿廖沙看一些书。让他学习文化,他对阿廖沙说:“一个人要想聪明就要多读书,念得越多越好。”也正是这样,阿廖沙从斯穆雷的关心帮助和书中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也正是这样让他爱上了读书。每天只要一有空闲他都会如饥似渴的读书,为书中人的不幸而不甘,为书中的幸运而开心快乐。

读到这里,我已泪流满面。这是一个到底有着怎样坚强意志的孩子呀。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竟然能顽强的生活下来并如饥似渴的学习。想想我自己虽然生在农村,但整天在父母的臂膀下,在老师的爱护下,在周围人的关心下,幸福的成长着,竟然还在抱怨自己所拥有的不够,对于现状还不满足。当阿廖沙渴望能读书的时候,我却在想如何可以扔下书本,去和伙伴们多玩一会,如何可以不写作业、不背书。相比之下,我的确太不应该了。

通过阅读了阿廖沙的悲惨而坎坷的经历后,我想我也应该向阿廖沙学习;不畏惧困难,不怕劳苦,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像阿廖沙那样一个不被生活所击倒的人。

读《在人间》有感4

去年年末时我读了余秀华诗选《摇摇晃晃的人间》。买这本书的当天我在书店无所事事地闲逛,随意从陈列得琳琅满目的书架中抽出了它。翻开序言,自序的末尾写到:"而诗歌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不过是情绪在跳跃,或沉潜。不过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这极符合我对诗歌的理解。于是我把它从货架上取下来,和余秀华一起走了一遍这"摇摇晃晃的人间"。

事实上我不怎么懂诗,更不会写诗,但这不妨碍我喜欢诗。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可以很恰当地表达我对诗的态度。我一直觉得文字有逻辑却也最随意,文学作品不同于我每天接触的法条,法律语言要求绝对的精确和逻辑缜密,而文学作品不需要我每个字眼都去一一琢磨,逐字逐句分析往往会破坏它们的美感。尤其是诗歌这种体裁,诗人的成就感来源于感动读者而非读者分析出他想表达的意思。诗歌的语言是飘逸的,它不受章法的约束,诗将那些难以通过寻常语言表达的情绪表露纸上,诗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美。因此读诗时比起追求诗的含义,我更在意自己内心的解读和诗带给我的感受。《摇摇晃晃的人间》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感,这本诗集里的诗,无论是对生命的思考还是对生活的观察,再或者是对开在春天里的一朵杏花亦或屋顶上跳跃的几只麻雀的描写,全都既质朴又奢华,每一首诗都有让我赞叹的句子。余秀华用恰到好处的词句、自然流畅的语言及舒服流畅的行文感动着我,让我感受到诗的美感的同时震撼于灵魂的强大。

余秀华生活在农村,出生时因难产缺氧导致脑瘫,在写字都非常吃力的情况下,她仍旧凭借着对诗歌的热爱写了很多好诗。诗的创作本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不难想象一个不安于生活却热衷写诗的残疾农妇会遭受周围多少村民的非议和不理解。自身条件及生活环境的限制让余秀华的写诗之路变得雪上加霜。万幸的是这些阻碍都没有减少余秀华对诗的热情,身体的缺陷限制了她枝枝蔓蔓地向外生长,但思想的深邃却支撑着她在诗歌的路上走了很远。性格的'执拗和不懈的坚持最终使得余秀华的诗被更多人所看到,生活里的苦痛都风干成了诗,涅槃后的她用一首首漂亮的诗告诉世人她在诗歌上的造诣。余秀华的诗风格独树一帜,语言娟秀朴实,诗里既有伤痛的鞭挞,也有瑰丽的向往,她将伤痛、苦难和美好通过诗的形式表达给世人看,向我们展示着一个摇摇晃晃在人间行走的灵魂究竟有多伟大。

《摇摇晃晃的人间》,却字字珠玑,警句迭出,言简意深,在我面前展现了一位国学大师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贯通中西的文学积淀、成己达人的儒家君子风采。这样一部鸿篇巨制,如此纯粹的一位学者,奈何才疏学浅,竭尽所能也只能略知皮毛而已,我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我对于静安先生自杀的一些浅薄之见。

世人评点静安先生时,往往会谈到他的作品,但更多的是探讨他的自杀。静安先生一生讲究"境界"二字,但是他并没有获得自己所追求的境界。他在自尽之前曾留下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人们对他的死因众说纷纭,他的不幸当然不囿于他忧郁悲观的性格,关键是他处于那样一个身不由己的时代,他亲眼看着滋养他生长、他赖以生存的中国文化日渐消逝,力不足以副人生之志,而陷于绝望之域,只能通过极端逃避的方式来追求精神上的解脱与自由。

静安先生的好朋友兼同事——陈寅恪先生认为他是死于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信仰,这对一些人是不能理解的,但对于一个有信仰的人则是十分合理的表现。换作以前的我是无法理解的,好好地活着不好吗?但近期似乎有些明白了。

在当下主流价值观的框架下,自杀是对自己、他人、社会的不负责任,与道义相悖,与法不和。也就是说,我们可能更多地从对他人的道德角度,如孝敬友善,去挽救那些想放弃生命的人,并非引导他们珍惜审视自己的生命。但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说过,"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叔本华也说过"哲学的起点是死亡",这两位大哲学家并不是提倡人们去草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引导人们回到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人有限的一生该如何度过?我们很多人都以为,长生不死是最好的,但如果人类的生命真有十亿年,我们也就不用去思考18岁之前应该要做哪些事?28岁之前要去哪些地方游历?30岁前要不要结婚生子?但正是因为我们深知死亡的不可抗性,因而我们才会"向死而生",突破自身和时间的局限,以期当死亡来临时能不虚此生。

梁文道先生曾讲过,如果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人生无非是:读书→工作→结婚→生子→孩子读书→…→终老,人活到最后总是要死,那活着还为了什么?如果你不自杀,如果你觉得做人还得做下去,你明知道最后是徒然的话,那就要为自己发明创造一些东西了,要为自己创造属于你自己的人生故事。一个到闭上眼睛那一刻可以回答自己这辈子是什么样的人,这个时候就能回答自己了,这种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

面对死亡,可能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自己的生命与一些更宏大的东西联系起来:一个数学定理、一件艺术作品、一项终生事业或一种恒久的信仰,诸如静安先生为学术信仰而活,身边的大笨为自由进步而生;康德靠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流芳千古,马尔克斯通过《百年孤独》遗世独立。

庸人一个的我暂时无法拥有上述纯粹的信仰,或许在寻找自我价值所在的同时,可以尝试另一种面对死亡的方法:生活在当下的每个瞬间,不烦扰过去,不担忧将来。当然,这也不是享乐主义,而是活在当下,让每一个时间点的自己都可以比前一个时间点进步一点,多体验一些,变得跟原来的自己不一样。

读《在人间》有感11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读了一遍《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部文学作品。我深有感触。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高尔基光辉的一生,也向我们展现了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

主人公阿廖沙因为父亲的去世,来到了外祖父家,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他从姥爷那里学会了识字,从别人那里听到了许多故事,并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但随着母亲的去世,他来到了人间,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靠做学徒工、在船上帮忙等维持生活,还要忍受老板的剥削和有钱人的斥骂。十六岁时,他抱着想上大学的心愿,背井离乡来到喀山。谁知梦想破灭,他迫于生活的压力,进入了社会大学”。在命运的斗争中他深入了俄国社会底层,在一群进步人士的熏陶下和各个阶层的各种人物接触,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和一些朋友一起迈向了新的生活。

我非常佩服阿廖沙那惊人的毅力和耐力,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还有那种热爱文学的精神。在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书对他来说很贵。他没有书,也没有时间读书,但他不理会别人的讥讽和反对,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书。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这是高尔基的一句名言。我们应该向文中的阿廖沙学习,做到热爱读书、读好书,并学会从书中积累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读《在人间》有感12

今天,我读完了《童年-在人间》,这部故事主要讲了高尔基在他十一岁的时候,母亲不幸去世,外祖父也家道中落。高尔基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边走入社会,独立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杂工,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

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高尔基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此后,在善良的裁缝妻子、美丽的“玛尔戈王后”的.帮助下,高尔基在书籍的海洋中越游越畅。书籍开阔了高尔基的眼界,激发了他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五年后,高尔基她怀着进大学的希望去了喀山。

看完这部故事,高尔基让我看到了人的善、恶与生活的残酷。

读《在人间》有感13

静默的时光,在你靠着书桌写字,坐在藤椅看书的时候,飘然远去。读着《人间词话七讲》,你总会感受到一种不知名的吸引力,让你继续读下去,轻松而不压迫。字里行间的共鸣,使人不禁觉得叶嘉莹先生与王国维大师是一对穿越了千年时空促膝而谈过的知己,意气相投。读一本好书亦是如此,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一场千年间对话,深刻久远……

说到《人间词话七讲》,不得不提《人间词话》。想必大家对《人间词话》印象最深的,是这段著名的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境,已成为文学绝话。那么大家对词话和词都了解吗?

所谓词话,就是谈论评说词的著作。评论诗的叫诗话,而评论词的就叫词话。清代刘体仁在《七颂堂词绎》中说过,词有与古诗"同义"、"同妙"者。词与诗有相似处,却也大异其趣。在上下五千年的华夏璀璨文明中,诗一片灿烂辉煌,词并不耀眼,但它毫不气馁。唐诗宋词元曲,词上承于诗,下沿于曲,虽晚于诗出现近一千年,却积极积蓄着力量,并不断发展发光成熟,至宋代终于成为能与诗分庭抗礼的一颗亮星,和诗同为中国重要的文学体裁,在中国文学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人间词话》在词学界中拥有极高的评价。很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它是王国维大师在接受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之后,用崭新的独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由于解说方式比较抽象,并不是每个读者都能看懂这部经典著作。因而有《人间词话七讲》的诞生。叶嘉莹先生用深入浅出的演讲,使得我们一下子"靠近"了《人间词话》——我们知道了词的由来,了解了词的字面意思,甚至领悟到了词的意境。更重要的,文学作品的第一要义就是求真,写文章一定要有感情,用感情灌注于文字中,真实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以升华——这也就是书中第一段词话中的"境界"二字!

有人这么评价叶嘉莹先生——"专为诗词所生",她对诗词怀着饱满的热情。目前90多岁的她从60多岁就致力于古诗词的教育工作。作为《人间词话》的解读者,她对这部著作有独到的"添字注经"之法,不仅充分地解读了书中的词话,也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很崇尚王国维大师的写作。"王国维先生他对于诗歌,对于文学的`那种锐敏的感觉,不但超越了众人,而且是超越了时代"!但她并不是一味地盲从大师的观点。对于"境界"二字,她提出自己的见解:"诗词曲赋莫不讲求境界,以此指为词所特有,并不精准",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探讨。书中的"创造性背离"是令我最为深刻的。这是叶先生利用中西方结合的思想对诗词进行赏析的一大技巧。作为读者,我们可以背离作者的意愿,有自己更丰富的创造性的联想,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这也是文学的生命力所在,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用不同的视角碰撞融合,可以开拓出新事物来。

假期在家常看一个"年轻"却拥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节目——《国家宝藏》。一眼千年,九大主角(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齐聚一堂,名家评说,27位明星"守护人"用创新演绎宝物背后的前世今生。"瓷器问不倒"的年轻志愿讲解员张甡怀着满满的敬畏和激情服务了故宫博物院整整五年。更有"故宫世家"梁家连续五代人守护着一件又一件文物,七年只做一件事……这是一个能够让身体的每个细胞为之跳跃不止的节目,一个让华夏儿女热血沸腾的节目!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国宝守护人,传承就在我们的热血之中!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国家宝藏,抑或是其他蕴含着千年历史气息的宝物,它们都有着共同的名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欣赏着这些富含文化底蕴的国学经典,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在与这些"活的传承"对话,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传承方式,作为华夏儿女,我们都有着那一份责任。用创新的适度的方式和新奇的角度去吸引大众眼光,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为重要!更能够令人叹绝!有一口气,点一盏灯。相信,在我们的举灯照耀下,在我们的用心传播下,中华民族的根,定是生生不息!

读《在人间》有感14

爱是什么?爱是老师不厌其烦的辅导、教育;爱是什么?爱是妈妈的唠叨和牵挂;爱是什么?爱是同学甜甜的一个微笑……天地间的每一个角落都传递着爱的信息,让爱之花常开不败,在我们心里,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今天,我读了爱满人间一文,读罢掩卷沉思,想了好多好多,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是啊,伟大的爱滋润着我们,哺育着我们,我们接受着别人的爱,同时也将自己的爱付出着。文中分别讲述的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夕阳西下时蹒跚地搀扶着前进,金黄的余辉照耀着他们,证实了他们金色的爱;曾获诺贝尔和平奖,受全球敬仰的德兰修女用她那善良的心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用她的爱去温暖那些绝望的人……原来,是爱创造了一个碧水蓝天、芳草如春的世界!

美好的爱,珍贵的爱,凄惨的爱,甜蜜的爱……我们生活在爱的世界里。它,就像是一盏灯,闪烁在每一个个角落;它,就像是一朵美丽的花,奉献给每一个人;它,就像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耀着每一个人。但当我们沉浸在爱的'幸福甜蜜中时,千万不要忘了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哪怕是扶一位年过八十的老奶奶过马路,帮一位小孩拿下挂在树枝上的风筝。事虽小,但爱无限!我想,也许宽恕、关心、付出……都是一种爱吧,只是所表达的方式不同。不要轰轰烈烈,也不要至死不渝,只要我们用心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就已经证明了爱的存在!

读《在人间》有感15

在这段时间里读了好几本书,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人间失格》,太宰治的成名之作。

当我第一次刚开这本书时,一股阴郁气息扑鼻而来,与这个活泼的世界形成巨大的反差。这是我在心里就有一个疙瘩,这本书不适合我。

我再一次翻开它时,外面阴雨的天气滴答滴答地声响。我读着竟觉得有格外的几分享受,这种阴郁的文字里藏着治愈人的力量。

如果不去真正细品这本书,只会觉得它是一本清汤寡水的自述文,但当你真正的体会到了里面的奥秘,你会发现那是一种握不住的温柔。读完这本书,我非常想知道太宰治他是以怎样的心情写下这本书,在生与死的之间来回踱步,太宰治就犹如野边的一棵野草每当濒临死亡的时候,就有一滴清水让他重新焕发出生机。他是一个聪明的人,但是聪明过头看到这世俗的本质又未必是件好事,看穿在欢声笑语背后的枯燥,在一次又一次的深入其中的假意,他只能以强颜欢笑来面对这个世界。就像他说的为了迎合世界只能去强装成一个搞笑的角色变成“小丑”。当别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愚蠢愚昧的傻子时,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但就他自以为可以骗过所有人是,有人看穿了他的伎俩,这对他来是恐惧害怕的,但他并没有真正的面对,只能隐忍着那份想被世人知道却不愿透露出来的孤独。

而在这期间这种独特神秘感也帮助他获得了许多。他那无助、软弱、幽默让很多的女性都招架不住,至此他在女人那里得到了不少好处,他依靠女人,花着她们的钱,住着她们的房子,逐渐失去了一个男人在社会当中的价值。那段时间里,他的生活里好像只有女人的存在,社会的纷扰仿佛已经被他排斥在外。

在书的最后,是作者太宰治对以往生活的.抱怨,直到文章的末尾,那字字句句中无不显露出个世界的真实面目。当我得知太宰治在写完部作品不久后便自杀时,我深感遗憾,毕竟能写出这样直击心灵的作品已经不多了。正当我疑惑他为何突然心意已决的离开这个世界,仔细回想这本《人间失格》再结合前面两记太宰治命运的奔波,也就能明白了太宰治自杀的命运。

总之,这是一本是要带有着自己坚定价值观去阅观看的佳作,毕竟里头描写了大量作者心理独白,用自杀去寻找自由的镜头,且读者会很容易不知不觉的陷入在情景之中。但这本书也会提醒着人们去反省自身的行为,他所带给人们的东西也不少。所以在选择这本书时,是要看读者对其思考的方向。

【读《在人间》有感】相关文章:

《在人间》有感09-01

读《在人间》有感05-08

读《在人间》有感09-09

读《在人间》有感10-30

读高尔基《在人间》有感11-10

读《人间词话》有感11-20

读《人间草木》有感02-09

读《在人间》有感15篇12-28

读《在人间》有感精选15篇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