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经典书籍:《人生》

路遥经典书籍:《人生》

《人生》是真正奠定路遥创作基础的一部经典作品。路遥,原名王卫国,中国当代农村作家,生于1949年陕北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里。下面是有关这本书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人生》作者简介

路遥于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在学习期间开始文学创作,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路遥的文学代表作有1982年发表的《人生》、1988年发表的百万字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等,曾获得上。

三易其名,《人生》终于呱呱落地。

【十二】《人生》成名之后

《人生》的问世很快为路遥带来了知名度。在文坛,短时间内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大量评论文章,光是讨论高加林的文章就超过三十篇,文学界形成了一个路遥研究的小高潮;在社会上,《人生》也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最早发表于《收获》杂志的《人生》在1982年下半年推出了单行本,首印十三万册,很快脱销;第二版印了十二万五千册,一年后又加印七千二百册,足见读者追捧之程度。1984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在全国上映,再次在社会上引起轰动。

《人生》单行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11月版但“人怕出名猪怕壮”,《人生》给路遥带来了鲜花与掌声,也给他原本平静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波澜。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回忆道:“无数的信件从全国四面八方蜂拥而来,来信的内容五花八门。除过谈论阅读小说后的感想和种种生活问题文学问题,许多人还把我当成了掌握人生奥妙的‘导师’,纷纷向我求教:‘人应该怎样生活?’叫我哭笑不得。更有一些遭受挫折的失意青年,规定我必须赶几月几日前写信开导他们,否则就要死给我看。”

在这些雪片般的读者来信中,还有一封来自莫言。彼时的莫言还只是文坛上的一个后起之秀,在部队服役,1981年刚刚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春夜雨霏霏》。读完《人生》之后,他给路遥写去了一封三千字的长信,与路遥探讨高加林的命运。

除过读者来信,路遥还要应付刊物约稿,各方面的采访,以及剧团、电视台、电影制片厂改编作品的请求。还有上门求办事的亲戚朋友,让他帮着“说情安排他们子女的工作”,甚至是一些“分文不带而周游列国的文学浪人”,前来让路遥为他们开路费。

路遥在西安矿业学院的讲座上分享过这样一件趣事:

“有时半夜里三点钟正睡着觉,突然送来一封加急电报,以为是不是家里的老人死了,打开一看,才知道是那个电视台要拍点什么,气得你觉都睡不成。”

尽管“不拒绝鲜花和红地毯”,但路遥对这种漂浮在半空中的状态并不满意,“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为了尽快结束这种“火红热闹的广场式生活”,他甚至考虑重新拥抱田野,回家帮父亲种一年地,但又担心被认为是炒作而作罢。

而且就《人生》这部作品来说,路遥依然还是不满意的,他有着更大的野心。在他的设想中,《人生》的规模还应该更大一些。高加林前往省城参加新闻训练班学习,他就想把高加林在省城的生活日常囊括进来,黄亚萍的人物形象也会更加丰满一些,但出于各种原因未能实现。在与文学评论家王愚的对谈中,路遥曾提到:“但就这部作品(《人生》)来说,再增加点什么已经很困难了,只有等将来再补救,主要是还要更深一步地理解生活。”一定程度上来说,《人生》中留下来的遗憾也推动了路遥继续向《平凡的世界》进军,也为他后来完成这样的鸿篇巨作、摘取“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作出了铺垫。

改编的同名电影《人生》(1984)海报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纵观路遥二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他并没有因《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所带来的巨大成功而飘飘然,一贯保持着一种谦逊的态度。路遥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作家的“普通劳动者”身份,而文学创作则是一项“体力劳动”,一路上需要克服精神和肉体上层出不穷的困难与挫折,只有“像牛一样地,像土地一样地奉献”,才能完成最后的作品。

在路遥心目中,占据最高地位的应当是他的读者,还有读者背后更广大的人民。对他们,路遥始终饱含深情,又充满着敬畏。他将自己定位为“劳动人民的儿子”,直言:

“正是那贫瘠而又充满营养的土地和憨厚而又充满智慧的人民养育了我。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我,更没有我的作品。他们是最伟大的人,给他们戴上任何荣誉的桂冠都不过分……生活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只有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才可能使自己的劳动有一定价值。历史用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离开大地和人民,任何人也不会成功。”

1988年,《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前夕,路遥接受了“长篇连播”节目编辑叶咏梅的采访,留下了一段珍贵的录音:

“听众朋友们,无论我们在生活上有多少困难、痛苦,甚至不幸,但我们仍然有理由为我们所生活的土地和岁月而感到自豪……我个人认为这个世界是属于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当然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但也永远是一个伟大的世界。我呢,作为这个世界里一名劳动者,将永远把普通人的世界当作我创作的一个神圣的上帝。”

在茅盾文学奖颁奖现场,他作为获奖作家代表作了一篇名为《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的感言。他认为:

“我们的责任不是为自己或少数人写作,而是应该全心全意全力满足广大人民大众的精神需要。我国各民族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壮丽的生活,也用她的乳汁养育了作家艺术家。人民是我们的母亲,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

1991年6月,路遥曾在与西安矿业学院师生的交流中提到,“一部作品到底怎么样,不仅要叫当代人来评价,还要经受历史的考验。”如今,《人生》问世已逾四十年,路遥逝世也已卅年有余,若是他泉下有知,看到《人生之路》在今天掀起的这股“人生热”,也定会感到欣慰吧。

【十三】经典语录摘抄

1、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2、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3、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只好听命于生活的裁剪,这不是宿命,而是无法超越客观条件。

4、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5、命运总是不如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欢乐。

6、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因为你痛苦,就说明你对生活还抱有希望。

7、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的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8、所有少年时期经历过的一草一木,在任何时候都会非常亲切地保留在一个人的记忆中,并且一想起来就叫人甜蜜的鼻子发酸。

9、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

10、理想的实现不能违背人的良心和原则,否则会受到应有的谴责和惩罚,自食其果。

11、两个世界的人之间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是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正如高加林和黄亚萍,来自不同的家庭,再火热的爱情在现实面前也苍白无力

12、人生啊,是这样不可预测,没有永恒的痛苦,也没有永恒的幸福,生活象流水一般,有时是那么平展,有时又是那么曲折。

13、他虽然从来也没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他自己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

14、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怀着刻毒的心理来摧残美好的东西。这些人就是在走路的时候,也要专门践踏路边一朵好看的花或一棵鲜嫩的草。他们自己的心已经被黑色的帷帐遮盖了,因而容不得一缕明亮的光线。

15、你不竭斯底里精疲力尽!怎么才能破茧成蝶磐涅重生?

16、生活往往是不平衡的,它常常让人丧失一些最宝贵的支撑。但生活又往往是不平衡的——当人们失去一些东西后,说不定又有新的东西从另外的地方弥补。

17、生活永远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无论是好的,还是糟的时候都需要坚强!

18、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

19、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已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20、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21、人生,从自己的哭声开始,在别人的泪光里结束,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

路遥经典书籍:《人生》 读后感

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是《人生》开篇的一句话,也是引领全书的一句话。高加林,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心怀远大理想和抱负,想要走出这片农村土地的年轻人,经历了不能成为教师的的打击之后,上天给他重新开了一扇窗,自此他的人生可谓步入了一个新台阶,这才真正的开始。然而内心的躁动和对理想事物的追求,让他在这条路上踏出了另一步。他背弃了善良纯洁毫无文化却挚爱他的刘巧珍,选择了和这个开朗活泼任性专横却能让他有更好发展的黄亚萍在一起。事实岂能如他愿,情敌张克南的妈妈将他告到纪检处,之后查到高加林走后门,受了处罚的高加林不得不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土地。他的人生,似乎又回到了起点,村里的人没有因此笑话他,家里的人也多次鼓励他,就连曾经被他抛弃的刘巧珍都痛哭流涕,甚至在高明楼面前替他央求工作。然而,他错过的东西,是否也会回来呢?

读《人生》给我的感悟甚多,最突出的便是人生的路虽然漫长,而最要紧的就几步,高加林就三步,或者说三个阶段。此刻的我,金秋十月,在汶川的一个小镇上,守着工地,过着日子,看似无聊,倒也并非没有意义。我想现在就是我人生的第二步,自己选择了职业并选择了方向,没有像高加林那样体验到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却看见了人间百态。甲方监理为工程指点江山,施工队为自己的生活奔波,工人们为了这些许的血汗钱搬运物品挥洒汗水,当地村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亦上访争辩获取利益,而我们,为了这份职责,从中协调,苦中作乐。在选择面前我们没有对错,只是能否鼓起勇气拿出魄力做出选择,并承担这选择之后造成的所有结果,或者说后果。高加林选择背弃初恋亦因此承担了后果,所以我更欣赏刘巧珍的纯真善良,不卑不亢,选择了高加林就算被抛弃含泪离开,亦能在高加林需要帮助的时候挺身而出,正如工地上的种种人们选择了参与,而得到了最后的结果一样,在这其中,看到了珍惜和感恩。

要珍惜和感恩,亦要热爱生活。喜欢每天找点生活中的小事来高兴,听一首抒情的歌、写两句自以为是的词、看几段自娱自乐的搞笑视频、展望一下行业的未来。高加林跌入谷底都有人鼓励,何况我们仅仅是暂时的时运不济,珍惜现有的工作,扎实所做的工程,感谢所有的给予,期望未来,既已选择,便昂首前行。

【路遥经典书籍:《人生》】相关文章:

路遥《人生》经典语录180句03-28

感悟人生的书籍语录03-25

书籍点亮人生作文04-10

人生必读的励志书籍推荐01-05

必读的人生励志书籍09-19

让你思考人生的励志书籍推荐12-01

路遥的语录集锦38句11-19

路遥的语录合集36句11-15

路遥《平凡的世界》经典语录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