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说课稿(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国鼎立》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鼎立》说课稿 篇1说课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找出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动脑筋 ,分析回答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由我来完善。
(三)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
我带领学生分析赤壁之战后曹操、孙权、刘备各自的情况,指出三者势均力敌,任何一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和可能。三国先后建立,鼎立局面形成。
鉴于三国建立的内容比较简单,请学生简单讲解之后自己制作表格,并填充完成。利用表格,一目了然,便于记忆。三国经济的发展略讲即可。
(四)合作探究:你说我说大家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1、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成一败原因的分析。因为之前对曹操在官渡之战胜利原因和赤壁之战失败原因都已做过分析,因此这个问题可迎刃而解,并在此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
2、如何评价曹操。通过展示历史名人对曹操的评价,使学生从侧面认识曹操,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书中介绍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描述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
问题2: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哪些?实力最强的有哪几家?
问题3:在军阀混战中百姓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最渴望的事情是什么?(统一、安定)
过渡:是谁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为什么他能统一北方呢?
学生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后教师总结: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问题1:阅读课文P102页导读内容、官渡之战一段、P103页小字,每段文字总结一点曹操强大的原因。
问题2:赏析《龟虽寿》(部分),提炼曹操强大的又一原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部分)曹操
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官渡之战表格(以小组比赛的形式)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影响
设计思路: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是难点主要是教材介绍得较分散,教师指定学生阅读相应的内容后再概括,学生完全可以做到。
过渡:官渡之战后,曹操又陆续消灭其他一些军阀,统一了北方,曹操下一个目标会是什么呢?
学生看图:《官渡之战后形势图》,判断曹操下一步野心会是什么呢?说说你判断的依据?
(二)赤壁之战
教师介绍:刘备和孙权各自力量的发展概况。
学生活动:
从《官渡之战后形势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实力最弱,根据你的课外知识,说说刘备为积蓄力量做了哪些努力?
学生探究:
资料:《隆中对》节选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问题1:根据《隆中对》节选部分,分析诸葛亮给刘备提出哪些建议
问题2: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刘备有没有更好的出路?
问题3:与诸葛亮有关的历史故事你知道哪些?
设计思路:学生对诸葛亮的事迹了解较多,培养学生根据材料全面分析问题,也是对赤壁之战的背景形势有总体了解。
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赤壁之战的基础知识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影响
合作讨论:
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处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从中你得到哪些经验教训?将这些经验教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你会怎么做?
设计思路: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客观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从历史中吸取智慧。
过渡:赤壁之战后的形势又如何呢?
学生读《赤壁之战后的形势》图,分析形势发展出现什么样的历史趋势
(三)三国鼎立
学生自主学习:
1、分小组概括三国建立情况,教师出示三国幻灯片,使学生对于三个国家形成空间认识,并完成三国鼎立示意图。
2、由学生结合书中内容,概括出三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学生自主学习反馈:
完成教材P106页“找一找”,并将错误之处改正过来。
过渡:在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有哪些人物起到了关键作用?(学生回答:如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是最有争议性的,我们来看看前人和今人是怎么评价曹操的。你的观点又是什么呢?
(四)评价曹操
资料一:文学作品中形象:“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
资料二:史书记载:“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也”
——陈寿《三国志》
资料三:鲁迅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资料四:专家评价:曹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伟大的政治家,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理想上,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统一中国,结束战乱。”
资料五:易中天看曹操:可爱的奸雄
“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学生讨论:你们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人呢?
(提示:评价历史人物的首要标准——是否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设计思路:学生在语文上学过《龟虽寿》,已经大致了解对曹操的评价,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历史时期了解人们对曹操的评价,从而总体上把握曹操的历史形象。
【课堂小结】
学生概括三国鼎立形成的线索,教师设计成板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因为学生对这段历史了解较多,学生思维很活跃,课堂上双边活动很充分,很多同学都能大胆的说出自己对这段历史人和事的看法,这节课再次提醒教师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学生的思维层次出发设计教学过程,目标达成度才会更高。
2、这节课不管是学生自主学习还是合作探究,教学效果都很理想,学生能自觉的将语文、历史、课外等知识融会学习,这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没预想到的,说明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3、本课的教学内容多,如果面面俱到,重点就很难突出。所以,我对教学内容有所调整,三国经济发展学生了解各自特点即可;教学重点是充满矛盾、历史上有争议的曹操,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曹操。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分析战争成败的原因上,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曹操。
《三国鼎立》说课稿 篇7三国鼎立[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
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
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6、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官渡之战200年袁绍与曹操
二、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
三、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三国鼎立》说课稿 篇8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这一课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主要介绍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秦汉大一统,下启两晋南北朝。教材简单介绍了两个重要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联系。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小说、电视电影、电脑游戏了解了三国时期许多生动的故事,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但七年级学生认识能力还不高,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策略选择:
根据本节课故事性强和图文并茂的特点,我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把学生课外已有的喜闻乐见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新知识结合起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己对知识的归纳过程中,掌握新知识,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能让学生谈谈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指出两场战役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通过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对历史事实和透过现象寻求本质的能力。
3、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根据史实材料制作历史图表,根据地图提炼并制作历史示意图,帮助学生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熟悉三国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因果倒置,让学生探寻三国鼎立的原因。通过让学利用战役形势图,讲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经过,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2、本节课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飞外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收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共唱《三国演义》主题曲、齐读曹操的诗篇,使学生飞外欣赏音乐、文学之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要破除封建史家的正统观念,正确认识曹操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
2、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书明智”的目的。
3、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告诫我们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重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法学法
教法:指导学生收集材料、交流、展示;层层设疑问,分组讨论、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表格归纳、历史剧表演、读诗学史、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课前准备
1、将课本中“许攸见曹操”的阅读材料改编成历史剧,并安排学生表演。
2、安排学生课前收集三国历史小故事。
3、课堂活动用的纸张、记号笔、胶水。
4、准备课件、视频资料。
《三国鼎立》说课稿 篇9【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重难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
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自主预习】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加以总结。
2、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出示《三顾茅庐》图,让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08年,曹操率20多万人马南下。刘备兵力只有1万多人无力抵抗,形势十分紧急。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孙权决定抵抗,派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3万联合刘备抗曹。联军不到5万人,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
2、赤壁之战
指导学生利用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课文中的内容,展开“军事家评论赤壁之战”的活动,让学生以军事家评论的方式学习战争的过程、结果并探讨曹操失败的原因。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及课件图片了解,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曹魏重视农耕
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诸葛亮治蜀
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③吴国开发江南
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合作探究】
1、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弱胜强,为什么又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呢?赤壁之战后又形成了什么样的局面呢?
2、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3、东汉名士评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你认为曹操是什么样的人物?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三国是古今中外,英雄人物辈出的时期。若是是英雄,怎么能不懂三国。
《三国鼎立》说课稿 篇10[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6、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官渡之战200年袁绍与曹操
二、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
三、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三国鼎立》说课稿】相关文章:
三国鼎立02-27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12-02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05-07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02-27
第22课 三国鼎立02-27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02-27
三国鼎立历史教案11-02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6篇)12-04
第四册《三国鼎立》02-27